今天跟lh学长聊了许久,加上之前交流的经历,感想许多。
首先是“目标”。曾经我的一个发现就是,目标越坚定,越有可能实现。而今经过一个半学期的思忖与交流,我的目标虽说仍是多义和模糊的,但也大致有了方向:做研究是大方向,实习和工作(特指有工签的)找得到就做,找不到也不怪自己。因此,我这学期大致也呈现出“两手准备”的模样,在找实习和做科研上都投入了不少时间。最近,投入在找实习上的精力有上升的趋势,原因在于我在参加完networking session后有了一些方法论和底气,另外最近机械工程师招人的公司也多了起来。
选择科研,道路还是比较明晰的:做一篇由自己牵头的项目并发一篇conference,暑假在实验室做好科研;跟其他实验室的老师和研究生打交道,搞好关系(要是有聊一聊的机会,可一定要抓住),确保想要推荐信的时候有人撰写,同时打听是否有转博的机会;关注Mark实验室经费的状况,必要的时候对申请funding提供帮助,增大自己转博的可能性。
今天收到了暑期SURF team的面试邀请,我感觉对于科研还是很有帮助的:首先暑假每周带薪工作10~20小时,意味着剩下一半的时间可以在实验室做研究。另外通过这份工作,说不定还可以与更多的教授建立联系,用少于科研的投入获得科研相关(科研夏令营,向本科生介绍真正的科研,教学相关……)的推荐信。我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机会,多多争取,应该会有不错的回报。
另外,既然rh跟我请教了暑研相关的经验,我何不能问一问他独立开展研究的经验呢?今天我也去听了Imposter Syndrome的讲座,了解了有IS的人并不在少数,有比我多得多的人认为自己不适合做某样事情——事实上,人需要有成长心态,“做不好”或者“不会”正说明有学习进步的空间。“不适合”不是“不聪明”,而是“未努力”。是的,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,既然我自认为是一个看重身体健康、办事效率一般但办事质量靠谱的人,那么我就应该把目标确定在一个方向,在保障日常生活健康可持续的“约束条件”下,尽可能最大化跟这个目标方向一致的量。既然“努力”不等于当一个“明日神人”,那么它就应该是这一个模样。
在选择自己是否要参加某个活动的时候,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得到什么——突然想到,许吉如就曾介绍过,有现实价值和情绪价值——比如Quick Byte,有的时候既能得到自己想听的分享,又不用担心午饭,那就是价值“双高”;而不想听的分享,即使管饭,去到后如坐针毡的感觉也会让价值“双低”。这跟SSC方法的理念,也不谋而合。(这几周都没做SSC了!事情果然堆起来了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