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orry, your browser cannot access this site
This page requires browser support (enable) JavaScript
Learn more >

这周是跑到了揭阳“自习室”的晓天。

前几次周记我有提到。因为常常被身边的人影响,所以我希望能多“沾染”一些优秀的人的作品、言论,参透他们的一些想法。想法自然是好的,但是行动却迟迟没有兑现:实现一个想法的目标,难道就只有那一种吗?就好像:难道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他人的想法?难道只有通过熬夜学习,才能够秃顶(笑)而后变“强”?难道真的只有像衡水中学那样过着外人看起来“猪狗不如”的生活,才有可能取得那样光辉的成绩?

咳咳,不好意思,扯远了。我想说的只是,现在网络这么发达,科技如此先进,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,早就不止成千上万种了。就好像我今天打开B站,突然想到搜索“清华招生”,然后发现了跟我刻板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的清华学生一样。

初一看,视频里这位Up主开着美颜,贴着贴纸,摆弄着她刚刚收到的录取通知书,难免让我心生妒意,又有些疑惑:这看起来,不像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啊?进一步查看她的个人空间,学习经验中还夹着几份“狗粮”,一看就不咋正经的样子(呵,特别是在某些父母辈的观念里,以及我那奇怪的夹杂着上一代和这一代思想的观念里)。看了她的一则演讲视频(坚持看完了),我才明白——一个人可以为了考好大学卧薪尝胆,但这不能阻挡他热爱生活。写日记、做手工、画画甚至读书,这些事情在“时间紧张”的理由下被抛弃,一同抛弃的,可能还有一种充实感和实现感。

我何尝不是如此呢?看完这些“学霸”制作的视频,我深感自己压抑得有些过头了,常常是适得其反。否定真实的自己,剥夺自己的一些爱好,甚至自己嘲笑自己,以此来约束自己,实在是不明智、不实际的举动。这一周以来,我每天都在与“懒癌”作抗争,企图花更多的时间,收获更多。我是真真正正想把自己套进那个外界提供的模子里,依葫芦画瓢地做一个“努力的高三学生”了。但这种脱离现实实际和失去自我认可的状态又能持续多久呢?没有目标感,感到不自控,失去意义感,“万念俱灰”都可以用来形容这时的状态了。

写到这里,我敢打赌,以后要是翻阅周记看到这一段,肯定会为自己过去一些无端也无意义的消沉而微微一笑。

罗曼·罗兰曾经说过:“真正的英雄,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。”显然,我还没看清楚生活的真相,却已经存有对美好生活的怀疑了。特别是在听了经历了种种世事的长辈对于残酷现实生活的揭露后,更感意义感缺失。如果不论考没考上大学、考不考研,出来学位如何,最后反正都是沦为“社畜”,那还为何“搏”?我心里宁愿相信这是悖论。因为青年人的“朝气”和“梦想”,是不容否定的。杜甫与李白青年时期的交游,他们的“求仙问道”,丝毫无助于他们面对现实。但少了这一段序曲,我不相信他们会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。苏轼也说“老夫聊发少年狂”:为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而“狂”,这本来就是年轻人的“专利”。就在契诃夫的《灯火》中,也有类似的辩论。如果说我们心中缺乏一个理想化的信念,还会有如此为之奋斗的激情吗?显然,安于现状的人没有。不安于现状却毫不思进的人,更卑微。

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啊。之前我太焦虑浮躁,因为目标太高太远;现在我消沉低迷,因为毫无目标,得过且过。我想我要做的,不是去谴责这样的我,而是应该给予拥抱,找到认同。了解自己想要的,尊重自己做不到的,获取自己可得的,宽容自己的纵情,热爱自己的生活。不论外界施加了什么影响让我产生了什么动机,我都要有满足自己真正需要的那一份动机。我爱的是自己啊!何必羡慕别人精美的早餐,自己下厨的炒菜亦很美味;何必嫉妒别人的成就,毕竟“人生是‘渐’维持的”;何必羡慕完美的环境,轰鸣声它不充实吗?鸡叫声它不振奋吗?

文笔不好,勉强达意,真·不知所言。

留下爪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