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想觉得,写来写去,周记不出那么几个主题。关于时间,想得最多,也写得最多。自我反省的内容,很多时候也脱不开那么几种。
在家“上学”第二周,我又经历了像上个星期一样“雄心勃勃-决心摇摆-放任自流”的过程。周一暗地里发誓要像网上那些“肝帝”学习,每天学到深夜十一点半……结果是一点都坚持不下去。周一定的计划是每晚固定4个小时固定学习内容打卡,结果看看打卡纸那可怜的只有一天的记录耀武扬威地得意:“哈!You see see you, 放弃了吧~”深感沮丧。
之前也反思过,我觉得我的行为和思维是很容易受到影响而改变的。好听点说,“可塑性强”。要是整天看别人直播“打机”(做个假设,我从不这么干),玩儿的念头就会在我脑海里横行霸道。要是每天观看“自习室直播”,这学习的劲头就蹭蹭往上涨。很久之前某段日子我(身体素质很差)很喜欢上网看“减肥”“长跑”励志视频,然后就开始跑步,初中时每周都跑。可见我自己多么容易被外界的纷繁影响进而改变。每当这时我就想到“人从众”,那必也有“我从人”。所以还是要有“榜样”,有正确的向导,不迷失,不泄气。
第二点反思就是关于“明日神人”幻想。“明日复明日,明日何其多。我生待明日,万事成蹉跎”。小学就背的诗歌,恐怕我到现在都没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。其实也不是不明白,“今日如此,日日如此”,今天“颓废”,明天照样慵懒,后天仍然延续,这是有惯性的。跳出自己那享乐主义的怪圈,真的要很大魄力。但一旦实现,一天一天下去也就不难做到了。
有趣的一点是,以前初中我做什么都不预留时间,日程安排一个接着一个,所以也老迟到;现在呢,虽说永不迟到,但有时预留的时间多了,忙忙闲闲中也没有往日那种效率感。每当事情完不成而心急如焚,想要赶紧跳出任务的包围圈时,要么就忽视实际地计划,要么就无法自拔地气馁——不知慢有时也是一种快,快了反而让事情的进展慢下来。不知这种想法是否恰当?且在实践中见分晓。
混乱地说了一堆,不见得解决问题。且让我再补补书籍这“营养品”,到《自控力》中找找答案吧。